宗教(文化)旅游开发须尊重宗教政策、注重宗教文化

阳永平


2013-11-14 16:54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现状:
    一、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热中存在违反宗教政策现象。
    一些地方地方采取“宗教搭台,经济唱戏”方式大搞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甚至存在“寺庙承包”等商业化现象.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宗教活动场所才可以接受宗教性捐献,运营宗教性经营项目;然而,由于一部分人刻意混淆“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旅游场所”的区别,一些属于旅游场所性质的寺庙,不与宗教界发生任何来往,却开展了某些宗教性的经营项目,成为一种“准寺庙”或“准宗教活动场所”。在商业资本追逐暴利之本性的驱动下,各种非宗教行为主体打着宗教的旗号,利用体制不健全,大肆捞取非法利益。为了经济利益,一些旅游及文物等部门,插手宗教,一些宗教团体组织,渐渐转为行政性质,从信仰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佛协为应酬花去大量时间,有的佛教协会主要负责人甚至完全由政府干部担任。这样一来,寺庙与佛协的本来意义渐渐消失,更加上其中争权夺利愈演愈烈,大大小小的寺庙纠纷层出不穷,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热中忽视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不少著名的宗教旅游景点景区是近年来被开发或重建而成的,宗教旅游已经是我国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近年来最新开发的宗教旅游景点景区中,主要的开发形式有三类:第一类是全新开发,如无锡的灵山大佛景区、杭州东方文化园、番禺莲花山旅游区、广东西樵山风景名胜区以及银川中华回乡文化园等等;第二类是在扩展开发,在原有宗教景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新建相关性的宗教景点,最著名的有陕西法门寺旅游景区,江苏南通狼山也在近期展开景区的扩展建设,建立新的宗教文化园区;第三类是重建开发,某些著名的宗教遗迹由于年代长远而破坏消失,以其名义重建而开发出新的景点景区,如杭州的雷峰塔,淮安的铁山寺等等。
    这三类宗教旅游景点景区形式多样,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和通用的开发热点:追求“最”。例如无锡灵山景区建造了国内最大的青铜佛像,法门寺兴建了世界最高的佛塔,烟台南山旅游区拥有世界第一锡青铜铸大坐佛,威海荣成赤山则是世界最大的锻铜神像,广东番禹莲花山的铂金观音铜立像是世界之最,同样是观音像,西樵山风景区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一观音坐像。 由于重视造像等形象工程,这样也就突出了佛教的偶像崇拜,而忽略了佛教文化意义上的真正开发,没有发掘佛教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财富。  
     三、地方修复建设庙寺庙管理寺庙的目的偏离佛教宗旨教义。
   中国佛教过去的高僧叫做禅师,过去的道场之所以兴起,是先有一位悟道高僧,然后才有群众自发学道来修庙,在这个时候,寺庙实际上是一所学校,禅宗的大丛林,就是一所大学。自古名山僧占多,是因为山林幽静,适合于禅宗用功,以培养定力,更好地走入世间普度众生。而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一些地方修庙的目的不是启迪智慧,净化人生,而是以经济为目的,或者是扩大本地知名度,以达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有个别僧人为了提高个人地位,滥收徒众,寺庙变成了家庙。如此修庙管庙,不是为了弘扬佛教文化,而是经济利益所驱使,就无法使佛教的优秀文化内涵真正贴近民众。广大人民群众,虽然有许多许多真正的信徒,渴望认识佛教,了解佛教,但是他们没有地方得到佛陀的教育,变成修养身心的精神文明之地。
  对策:
  一、正确处理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辩证关系
   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宗教文化的发展及传播。一方面,宗教文化为旅游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教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众多人文景观,因此宗教文化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业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了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自古以来,宗教与旅游本来就是分不开的,朝山是广大民众到名山烧香朝拜的一种宗教旅游活动。古代的朝山与今天的旅游不同之处在于:古代朝山是民众一种自发自觉的信仰行为,是没有功利性的;现在的旅游则不一定是信仰行为,而是普通民众包括不信仰的民众的一种观光、赏景以及休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更有利于广结善缘,但亦使宗教文化意义渐渐淡化,一些弊端也渐渐出现。要做好宗教文化旅游开发这篇大文章,就要坚决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宗教文化与旅游开发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注重传承和拓展宗教优秀的文化内涵
   虽然佛教教义说过要供养三宝,提出了造像的功德,但是佛教的宗旨在于觉悟人生。所以中国历史上的丛林(佛教讲堂)旺盛一时,在于那里很多弟子可以跟着高僧学法和修行。丛林并不重视造像,造像仅仅是净化心灵的一个工具。作为曾经盛行一时的禅宗还从根本意义打倒偶像,反对心外求佛,所以有“丹霞烧佛”的典故。就是当代著名高僧星云大师也对这种只重视造像之类的形象工程颇为担忧,他劝告世人:“烧香拜佛没必要 ,慈悲最重要。成佛是一种形式,我们人做好了,佛道就做好了。在佛门里面,像现在念佛、拜佛、信佛,还有烧香、磕头,这个都没有必要。最重要的要行佛,要行慈悲,要行无物,不要执着,不要计较,要行仁慈、仁爱,要行智慧。”而现在这些景区忽视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忽略了真正的信佛之人的信仰和感情,所以不管有多么高大的造像,都不能体现历史上佛教丛林的慈爱文化内涵和修行内容。如果拜佛的人,每次去拜佛都是为了向佛菩萨索取,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显然不是佛教教义所主张的,也不是佛菩萨的愿望。要改变当前宗教旅游停留在烧香拜佛的层面上,改变宗教旅游开发停留在宗教性标志物的开发上,不要攀比佛像越来越大,佛塔越来越高,佛寺越来越豪华,而要比较宗教文化越来越丰富,宗教修行越来越到位,朝圣所受到的灵魂洗礼越来越深刻。要充分传承和发掘佛教中关于不拜偶像,要克己、付出和奉献的思想,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创新思路,创建持久深入开展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的新载体。
   要注重宗教优秀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传播。宗教风景名胜区可以成立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和交流中心, 认真研究宗教文化的教义、宗旨以及历史发展脉络,弄清楚它千百年来为何能够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要积极创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载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广大信众和观光旅游人员开展宗教优秀文化传播。  
   培训提升各级干部、宗教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和导游素质,使他们能懂宗教政策,能晓宗教文化,能讲启迪人生的宗教故事,能引导游客进入宗教的优秀文化内涵中去,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接受良好的熏陶和教育。
 要创新思路,把宗教优秀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传播与组织开展“教风建设年”创建活动巧妙结合、融合,创建新载体,引导、推动宗教教职人员回归宗教自身,严格遵守教规教义修行,有效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树立良好的宗教形象。比如,可以引导佛教风景名胜区的寺庙恢复丛林建设制度,不能把佛教变成谋钱的宗教,寺庙僧众要学习古代高僧百丈禅师农禅并举的修行模式,坚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改变僧人寄生虫的形象,使僧徒劳动变成必要和光荣的事。百丈禅师因时改制不仅为禅宗当时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同时也为今天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出家人不仅要学会参禅悟道,同时还是在家人的楷模,学会在家人的本领,真正担当起社会文化引领人的角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以实现教化众生,觉我觉他的伟大理想。
 

来源:双峰网(责任编辑:陈喜平 刘素艳)

浏览统计:

上一篇:上一篇:基层统一战线对三中全会公报的五点解读

下一篇:下一篇:“两新”党组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做到六个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