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风土人情

罗绍志


2013-06-27 08:45 【字号 大 中 小】【论坛】【打印】【关闭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的总称。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物产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等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不仅因为中国地大物博,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群体。中国的风土人情,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瑰宝。

我们双峰,世代相沿独特的本土风尚、习俗与外县外省相比较,有近似,更有异处,更集中折射出生存其中的风土人情。近年来所提炼的双峰精神 “耕读天下,富厚日新”,既体现了双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特色,又为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寄托了双峰人应有的精神状态和追求目标。双峰亦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

一个地方的风俗,是社会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习惯。它既具有历史性,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俗;又具有地域性,“一方山水,有一方风俗”。风俗的范围很广泛,它包括自然风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及婚姻生育、祭祀等等。

(一)山环水复,风光秀丽

双峰境内有着优雅的自然环境、广博的人文景观。名山胜景与自然风光方面:九峰山与南岳祝融峰遥相对望,为南岳七十二峰之少祖,峻拔挺秀,沟壑幽深,古树参天,云雾飘渺,登临基上,有置身于仙境之感。黄巢山因两峰夹峙,地势险要,唐末黄巢起义军曾扎寨于此而远近驰名。白石峰以峭壁陡立、怪石嶙峋、溪鸣涧响、流水清冽而引人入胜。铜梁大山的两迭飞瀑,如银练悬空。黄龙大山的起伏群峰,似苍龙填海。测水洛阳湾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亭阁雕梁画栋;寺塔剔透玲珑,与水光山色融为一体,蔚为胜景。湄水的仙神寨,山势险峻,奇峰兀立;古寨頺垣,蜿蜒峰巅;良田美池布于寨内,桑竹丛生,落英缤纷,俨然世外桃源。三塘铺镇的芒担石,双石拱揖,夹溪对峙,宛如天外挑来。县北隅的溪口水库,碧波浩渺,天水一色,澄映心目,饶有雅趣。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在军事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双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具有季风性兼大陆性的特征。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多年平均气温17.3℃,最冷的元月,平均气温4.9℃;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9.4℃。全年积温较丰富,常年无霜期一般在273天左右,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尤其是在春季多阴雨低温。一年中的暴雨、降雨于3月份出现,常集中于4~6月,倾注小块地方,容易形成山洪。从7月开始,雨量减少,易形成干旱。全年日照时数在4424小时许,风向多为偏北风。全年低温一般出现在12月至2月,其中1月上旬最为明显。常年见雪日为5至10天左右,时间不长。地形积雪的厚度在8厘米以下,1至5天即可溶化,对部队、车辆、马匹行进无影响,适宜于农业生产和民居兴业。

昔时,湘乡地方普遍流传这样一首气候歌,描述了境内四季分明的变化及其与生产生活相适应的情况。歌词如下:

《湘乡气候歌》

湘乡地处湖南中,气候略与长沙同。
    立春之后至立夏,草木到处见青葱。
    春雨绵绵不停息,北风还紧衣莫松。
    清明断雪是老话,立夏小满湿热蒸。
    东南风来气压低,兴云化雾霉易生。
     大暑直至处暑节,温度此时渐渐升。
    华氏最高百一十,农夫割稻太阳中。
    白露以后至大雪,天晴气燥爽精神。
    雨量稀微气压高,不冷不热好做工。
    小寒大寒白雪降,有时厚到两尺深。
    华氏温度至三十,用炉烧火过严冬。

    注:华氏30度,约相当于O摄氏度。

(三)耕读世守,从农重教

双峰素以农业为主。耕读是全县人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亦是发展之需、修身之要。耕是基础,是谋生存,是耕作农业,更是耕耘事业;读是提高,是谋发展,是读书,也是教育,更是重视人才。耕读体现了双峰崇农重教的理念,体现了双峰人民勤劳的品质。耕读天下体现了双峰人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

旧时,双峰农民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一年按24个节气安排各项农事。“清明下种,谷雨下泥”,指的浸种育秧。播种时要用红纸包三页纸钱,再穿三根线香插在秧田边,以求风调雨顺,鼠雀不侵。“立夏”插田颇为隆重,农民称为“栽米树”。早上扯秧要鸣放鞭炮或“三眼铳”,叫“开秧田门”。一天五酒三荤,中午吃麸子肉。晚餐后,主家另送每人两个或四个盐鸭蛋。插田师傅拿着蛋,随口唱着山歌归去。农民中耕“踩田”爱唱山歌,俗谓“踩田不唱歌,禾少稗子多”。踩田人用饭也特别讲究,时人即称“插田酒,扮禾饭”,一般每天五酒四饭,谓之“不急不慢,担谷餐饭”。上午扮四担毛谷接茶酒,再扮四担毛谷吃中饭。饭后扮四担毛谷接茶酒,再扮两担毛谷接压茶饭,再扮四担毛谷便算完工。

(四)衣食住行,最具特色

1、衣着方面

清朝,双峰境内农家一般着自纺自织的棉布衣服。民国初期,女性常着大襟布扣上衣,衣襟在右腋窝下;男性穿有大襟、对襟两种,大襟同女性,对襟在胸前直开。男女都穿宽裆宽腰扎头裤,富商和地方绅士大多着长衫,夏日为绸袍,冬天为棉袍或裘袍,外套马褂。清末民初,境内读书人穿中山服和学生装;富家妇女也有着旗袍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男女通行穿灰、蓝二色列宁装。“文化大革命”期间学解放军,男女多着绿色军装,戴军帽,色调、式样单调。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90年代双峰人衣着向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到了本世纪后,人们对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增强。

2、饮食方面

“民以食为天”,各地居民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他们的饮食习俗也不尽相同,构成了食俗庞大纷繁的体系。食俗一般包括日常食俗、年节食俗、宗教礼祭食俗等内容,经常反映在一些典型食品与就餐习惯中。

双峰境内历来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小麦、荞麦和高梁等,一般日食三餐。清朝至民国时期,多煮“捞米饭”。米下锅后,待水开片刻,将涮米(半熟米)用捞箕捞出,再放入有甑皮的锅中蒸熟,留剩下的米汤喂猪。遇婚丧大事,用木甑蒸饭。20世纪70年代多煮“测水饭”,锅中加水及手背,饭软硬合适。80年代以后,煮饭多改用铝锅、高压锅或电饭煲。

一般农户以蔬菜为主,款待工匠和客人则加鸡蛋和小鱼虾之类;初一、十五吃点猪肉叫“打牙祭”或“打唇福”;只有贵客到来才杀鸡款待。旧时,肉类以猪肉为上乘,鸡、鱼可入筵席,一般有海参席、蛏干席、蛋糕席。牛肉不上席。狗肉为多数人所忌食,且不准入厨上灶。至于吃猪肉,多爱吃肥。20世纪80年代以来,境内情况大变,牛、羊、狗、兔肉成为上品。长时期内,境内水产以鲤鱼为贵重,草鱼则不可待大亲。90年代后黄鳝、泥鳅行俏,甲鱼和乌龟成为名贵珍品。

说到饮食,双峰人嗜好辣椒已到了无辣不下饭的程度。吃辣椒花样繁多,除烹调做佐料外,还常单吃,有浸辣椒、剁辣椒、泡辣椒、辣椒酱;有用辣椒拌豆豉、拌香椿的,还有干炸辣椒的。以纯辣椒做成的菜肴当中最负盛名、曾经“贵”为朝廷贡品的当数“永丰辣酱”。永丰辣酱是双峰县的传统特色产品。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每到初秋,辣椒熟透时节,走进双峰农村,您可以看到,农家晒谷场上、洗衣台上、甚至屋檐上会当阳摆放着形形色色的钵盆,形成一道独特的地方景观,这里面就是辣酱。永丰辣酱辣中带甜,辣是本地“性猛”的红辣椒造就,甜则是其中的大豆、小麦化合所成,绝不夹带糖料,因而博得美名。传说咸丰年间,湘军领袖曾国藩有一次将永丰辣酱这一家乡特产带到京城,进献给咸丰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的皇帝老儿,一尝这满有乡野风味的辣酱,胃口顿开,大加赞赏,把它列为宫廷贡品。于是永丰辣酱便由京城而闻名全国。

“不吃辣椒不革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人。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与辣有着极深的渊源。他还当过做辣酱的工人。10多岁的蔡和森曾在其叔公办的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出师后立志读书,于1913年秋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结为好友。因为蔡和森的出现,永丰辣酱自然成了同学们争抢的一道美食。

大家都知道“无湘不成军”这句历史传言。其实,这里的“湘”,最初说的还是当时的湘乡中里,即现在的双峰一带,因为曾国藩、罗泽南等都是双峰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军出征,本地的辣酱是必备的,湘军表现了永丰辣酱的热辣,永丰辣酱也濡染了湘军的悍勇。

   3、居住方面

旧时双峰境内乡间聚族而居,形成小村落,并以姓氏作地名或屋场名。但建房分散,独家小宅,依山而筑,隐露参差,错落有致。一般农户建宅,多采用“一担柴”形式,即一排三间,两边各竖数间,建在两端的称橹头,橹头墙外再加搭的称披梢,只在一端出橹的称“推巴钩”。大抵居中为堂屋,供行礼仪和接待来客用,两侧为正房,橹头为横屋、厨房、畜舍和其他杂屋。私人建房,一般先请风水先生看风水,定朝向,择定下基脚时刻;多选择坐北朝南,向阳背阴,依山面水和冬暖夏凉之地。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多以人口集中、交通方便为前提选择建房地点和房屋朝向,建成漂亮的楼房。

近年来,曾国藩故里双峰县在旅游界声名鹊起。2006年富厚堂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荷叶镇被评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荷叶镇旅游突出打造晚清建筑风貌的整体氛围,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名镇特色。徜徉在荷叶镇,环顾灰墙黛瓦、朱红门窗、飞檐翘角、封火山墙,仿若回到了19世纪的江南小镇。

4、出行方面

民国时期双峰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

20世纪90年代,双峰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除公交车外,大部分自行车已换成摩托车或电动车。而从90年代末期,轿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家庭,到本世纪初已呈普及之势。此外,人们现在出行已不再局限于谋生,更增添了旅游休闲。人们出远门的方式也更多地选择飞机、城际快车等交通工具。当然,最方便的还是有车一族,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一家自驾车出去旅游,实在是平常又平常。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设施为人们提供了享受现代生活的条件,同时也给人带来些许现代交通制造的烦恼。

(五)婚诞丧祭,礼仪之乡

旧时,双峰境内男婚女嫁,通常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向初定,则请算命先生合婚,如相合,女家即用红纸写明女性出生年月日时送至男方,叫发“红庚”;男家送聘礼到女家也以礼回示,叫“定庚”。结婚前,男方将择定的日期请媒人通报女方,叫“报日”。婚期吉日,男方将鸡、鱼、肉、礼钱送至女家,叫“过礼”。女方将嫁妆并贺郎礼物运至男家,“铺房”。由媒人等领新郎带彩轿到女家迎娶,叫“接亲”。彩轿行至男家门前,男家用喜炮相迎,厨师站立厅门,手持雄鸡,口唱赞词,叫“赞彩”。新娘领至厅堂后,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祖先,再拜父母长辈,而后新婚夫妇互拜,叫“拜堂”。然后由两名童子各举“神烛”,引新娘新郎入洞房,揭开新娘头罩,陪人敬酒,夫妻互饮,叫“交杯”。亲友、近邻为新婚夫妇致祝词,叫“赞床”。入夜,洞房内灯烛辉煌,歌舞弹唱,亲朋尽情欢乐,叫“闹洞房”。婚后第三天,新郎同新娘回娘家叫“回门”。满月时,岳父送茶叶至婿家作客,叫“点茶”。新国建立后,颁布《婚姻法》,实行婚姻自主,青年男女可以通过恋爱,自由选择对象,到达法定婚龄,经双方所在单位发给证明,到当地政府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婚姻。政府提倡婚事新办,不用彩轿迎娶。1980年后,不少农村青年仍由媒人撮合。男方先到女家相亲,如果认可,要送“茶钱”。女方复到男家察看,男方要赠礼品。定亲时,男方要送订婚礼物。结婚时,男方要重礼接亲;女方要陪送嫁妆,有的还陪嫁电视机、洗衣机等高档商品。举办一场婚事,耗资甚巨。

婚后生育,第一胎为家庭一大喜事。旧时孕妇分娩后,第一件事向外祖家报喜,外祖家要送婴儿衣帽、摇篮等礼品。婴儿出生第三天,要办“三朝酒”酬谢亲朋,筵席间发撤外祖家带来的耙耙、红鸡蛋、炒豆产等。产妇“坐月”期间,不下冷水、不干重活;满月后,丈夫送妻子带婴儿回娘家,叫“走月”。如果生的是男孩,要送礼酬谢媒人,叫“倒媒树”。新中国建立以来,旧时习俗已经淡化。实行计划生育,关心妇女和婴儿健康,实行孕妇产假制度。1978年后,不少育龄夫妇响应政府计划生育号召,只生一胎,更注重婴儿抚育。

近年来,双峰县为提升城市品位,体现历史人文效应,别出心裁地在城中路建好了全国人口文化新传播娄底示范基地——“双峰艺芳人口文化艺术园”。这个集知识、教育、休闲于一体,突出“人口、生命、和谐”之主题的广场,看到那些独具匠心的宣传形式和内容,就觉得进入了人口文化的大观园。

双峰旧丧葬,明、清以来沿用传统习俗,其规模因贫富而异。老人去世后,一般要烧些纸,叫“起路盘钱”。敲锣到井边舀回清水,叫“请水”;再兑些用檀木或柏木煮沸的香水给死者擦身,叫“抹尸”。给死者穿戴帽、衣、鞋,叫“装尸”。儿子向亲朋挨户下跪,叫“报丧”。远在外地的子孙日夜兼程赶回,叫“奔丧”。将尸体放入寿棺,叫“入棺”;待亲人到齐,择时封扣,叫“封殓”。设立丧堂。竖灵位、立幡,儿孙披麻戴孝,亲朋送挽联、祭幛,燃放鞭炮,至灵位前“吊丧”。请和尚或道士设坛,念经拜忏,火化灵屋、金银山、衣箱、纸钱等,叫“做佛事”(或道场)。有的主家吃斋守戒,家人要轮流坐夜,还要请民间乐师吹奏、唱夜歌,叫“守灵”。出殡的先晚,要举行祭奠,由儿孙主祭的称“家祭”,由亲朋主祭的称“客祭”。发矧时,要设宴款待亲朋。送灵柩上山,叫“出门”。前面用纸幡或纸钱引路,放铳鸣锣开道,孝子、灵位、龙柩、乐队、亲朋依次而行,护送灵柩上山安葬,叫“送葬”。坟地事先请风水先生寻龙点穴,叫“看地”。入葬时要拨正朝向,然后用黄土拌石灰夯筑,修好坟堆,叫“筑坟”。新中国建立以来,丧事从简。在发矧前,先晚开个追悼会,亲友送花圈、祭幛,以作悼念。1980年后,农村恢复了某些旧习俗,而城镇、机关的干部职工去世后,则提倡火葬,既节省开支,又树立了新风。

双峰的士民风俗,属于湖湘文化的范畴,又具有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在古代社会,双峰的习俗还是以湖湘文化儒家伦理之道这本,帮是湖南典型的“礼仪之乡”。境内的礼仪,名目繁多。主要有冠、婚、丧、祭四礼之分。四礼中,尤其是宗祠祭祀,每年的清明、冬至及先祖的逢十诞辰,都要要各族的祠堂隆重祭祀,以示尊祖敬宗。

    (六)传统节日,习俗各异

1、春节。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俗称元旦。家家户户贴上春联或门神,开门燃放鞭炮,人们着节日装,焚香点烛,叩拜天地、祖宗,然后由户主带领全家大小,先向至亲的长辈或去祖坟上拜年,叫“出行",再依次拜年,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女看娘”的习惯。主人用糖果、烟、茶、酒、菜等款待拜年客,宾主互相馈赠,名叫“挂红”。从初一至十五日,村里的人或家族自愿组合起来,玩龙灯、舞狮灯,表演武术、杂耍等;每到一处,主家喜炮迎接,茶款待。还有“送财神”的习俗。新中国建立后,机关团体放假7天,节日的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增添了“团拜”、“新春茶话会”、“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等团体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灯节”。旧时,人们用竹筋、彩纸扎饰成灯笼,悬挂于大门前或厅堂中,以示吉庆。有的村庄、街道、村落,将各式彩灯串成长队,配合龙灯狮灯,伴随“渔翁戏蚌”、“采莲船”、“车灯舞”等地花鼓及吹打乐器,游村串户,叫做“耍花灯”。每到一处,人们喜炮相迎,甚为热闹。有些山村用松脂柴劈成细条,缠缚在竹竿上,黄昏时点燃,有的插在祖坟上,以示纪念;有的竖在屋堂前坪,看谁家的竖得最高,燃得最久,就预兆吉祥如意,叫“赛高灯”。农民大多在元宵傍晚,用稻草等在农田、水井边燃点,口念“烧尽虫蛇蚂蚁上天去”,祝愿消灾除疫,叫做“烧旺火”。是晚,城乡居民家大多彻夜灯火通明,故有“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谚语。在元宵节,还有吃“元宵它子的习惯。新中国建立以来,有的集镇、机关单位在元宵节举办交谊舞会、“灯谜会”或“赛灯会”。

3、清明节。清明节,是人们怀念祖先,祭祀、扫墓的传统节日。旧时,各家族男丁聚集于宗祠家庙,备好三牲祭品,奠祭祖先,再上坟扫墓。各家各户备好酒菜,携带坟飘、香烛、鞭炮、纸钱,祭奠祖先,打扫墓地,叫“挂青”。新中国建立后,虽无大规模的扫祖活动,但传统习俗尚存。有些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和学校师生,常在清明日带着花环,往革命烈士墓地或纪念碑前悼念先烈。

4、端午节。五月初五是端午,又称“端阳节”。节日前夕,女婿要给岳家送礼,主要是粽子、盐蛋、蒲扇以及米酒、糖果等;亲朋之间,也有相互馈赠的。是日,人们在门口挂上葛藤,插上艾蒿,以祈驱魔降妖。午餐除吃粽子、盐蛋外,菜肴中少不了鲜鱼、苋菜、蒜子和苏叶,还有吃雄黄(微量)酒,饮后涂于小孩脸额上,以期壮胆避邪。有的配些金银花、艾叶、石菖蒲、九灵光等草药,煎水洗澡,以去湿解毒。有的用苍术、白芷、蒜皮、鳖甲等熏烟,驱杀蚊蝇。较大河溪两岸的人们,还有赛龙舟的习惯。1987年,双峰因赛龙舟出现溺死人、踩死人的事件,政府曾明文禁止。26年以后的今年,端午节赛龙舟这种民间文化在双峰重新得到恢复。

5、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旧时,在七月十日“接新客”、十一日“接老客”。是日傍晚,由户主领着儿孙,带香烛鞭炮,到西方或北方(以示阴)的路口对天瞌头跪拜,口里念着祖先姓名,迎请祖先神灵进入厅堂,茶果供奉,叫“接客”。然后每日三餐,行礼如仪。到十四日晚,重行礼仪,焚化纸钱、衣冠箱等,叫“送客”。这种习俗,在新中国成后,曾被禁止。1980年以来,不少地方又逐渐恢复,但礼仪有所简化。

6、中秋节。八月十五日称“中秋节”。这一天,家家备有月饼、瓜果、点心,晚上举杯赏月,叙天伦乐事。出门在外的人,有的也要赶回与家人赏月团圆。旧时,有的趁月色到邻居菜园里偷个大冬瓜,用红绸子包好贴上宫花、选个相貌端庄的小孩抱着,尊一位贤老带队,敲锣打鼓,送到久婚未孕的妇人床上,用被子盖好,祝福早生贵子,叫“送瓜”。新中国建立以后,送瓜的现象少见,中秋团圆的习俗仍盛行。

7、重阳节。九月初九称“重阳节”。人们趁天高气爽登山望远,叫“重九登高”。有些学校也组织登高秋游,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农家一般习惯在重阳佳节酿造米酒,有“重阳酿酒桂花香”的流传,据说常年饮用,可以消灾长寿。

8、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称“小年”。民间流传:“年近二十四,家家办年货”。人们普遍开始采办过年生活物资。打扫卫生,收债还债,准备过年各种事宜。

9、大年除夕。十二月最后一天,人们要宰猪网鱼,热热闹闹过年,远离家乡的人们要赶回与家人团年,进餐前,各家要点燃香烛,用佳肴美酒供奉天、地、祖先和宅神。晚上称“除夕”,一家人围炉烤火,坐接新岁,谈古论今,谓之“守岁”;长辈要给小孩发红包,称“压岁钱”;子夜,家家户户燃放鞭炮,辞别旧岁,迎接新年。而贫苦农民,过年如“过关”,不仅缺钱购买生活物资,还常遭逼债折磨。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生活普遍上升,过年和守岁,更为欢乐。

10、其他节日。新中国成立后,有“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均举行庆祝、纪念活动。这是大家都悉知的,不作阐述。

综上所述,要全面了解与感受双峰风土人情,可以去双峰农村各地“走马观花”,或者与某地人们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只有与双峰的普通老百姓零距离接触,才能真正领悟到双峰文化的精华与魅力。

 

为双峰县今年恢复龙舟竞赛而欢呼

(作者罗绍志著作家、研究员,全国党史先进个人。中共双峰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员,中共湖南党史人物研究会理事。)

来源:双峰网(责任编辑:龚向阳)

浏览统计:

上一篇:侧石桥和文德堂

下一篇:彭德怀与双峰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