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曾经来过

龚闯/文 龚向阳/摄影


2011-09-18 07:53 【字号 大 中 小】【论坛】【打印】【关闭

---写在“九·一八”国耻日80周年之际

烈日炎炎,午后秋风并不送爽。终于行至月龙桥,第一次见着了这座听闻中全木结构的风雨桥,比起城区雕梁画栋的那座新的来,确显悠悠古韵。月龙桥的历史,想必很多双峰人都熟悉了,明崇祯年间建成,民国年间修复,至2004年重建,一直横跨水流,供过客遮阳挡雨、休息小憩。


 
 

 

桥上历来供有被当地人亲切称为“桥干娘”的一尊菩萨,受人香火,保佑一方平安。可惜不知何时被人盗去尊身,硬是造孽。怕是见财起意,当作古物拿去了,又或着偷偷摆在了家里独自供奉,欲受全福。只是余下空龛,使我无缘得拜,干看着觉得哪儿不对劲,算是行行注目礼吧。

 
 
 
 
南亩屋堂原址 
 

月龙桥上游不过两百米,是曾经侵华日军设立据点的南亩屋堂。桥上悠闲坐着几位纳凉的老人,指着那时令人恐惧的方向,说起一段段历史来。只道是鬼子烧杀抢掠,奸污妇女,无恶不作,天怒人怨。1944年7月,日军黑濑联队从湘乡中沙侵犯我境,仅几天,境内大部分国土沦丧敌手。境内相继成立了3个区抗日自卫大队,17个乡抗日自卫中队,民间也自发组织抗日游击队,广大民众也拿起鸟统、锄头、扁担,打击侵略者,杀敌事例不胜枚举,涌现出不少与鬼子作无畏斗争的抗日英雄。

至于这月龙桥上,也有一个和鬼子相关的故事。老人们说,当时驻扎在南亩屋堂的这批鬼子,有些随军慰安妇。日军常遭游击队袭击,伤亡时有发生,据点里的女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这其中便常跑出一个日本籍慰安妇来,来桥上拜了“桥干娘”,许若能保佑她这条命,平安回到家乡,日后必定回来还愿。就在前几年,桥上来了几位日本人,其中搀着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太太,一行人是又放鞭炮又洒钱纸,举着长长的花花绿绿的日本祭祀物品,好不热闹。果然她安然无恙,颐养天年,现在回来还愿了。同时,这故事又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说那老太太其实是当时一位日本军官的夫人,那时夫妻俩天天都要来桥上散步、拜神,直至日本战败那军官就地自杀了,这夫人便回了国,现在是专程为他的丈夫和国家曾经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忏悔来了。

看来这桥上确实是来过这样一位日本老太太的,至于何种说法更可信,有人合二为一,说有几个打仗的会把家室带出来呢,她应该是随军慰安妇不错,然后被那位军官取作了老婆,然后没有感情的婚姻也并不比做慰安妇幸福多少,然后天天怕死,然后天天拜“桥干娘”,然后回来既还愿又忏悔……再然后,我也不想听了,大有想象空间的个表达战争苦难凄美爱情和平愿景的故事,被他拧巴成这副模样了,看来我爸那点青春是完全随他老去了。


 

我们又到双峰山下一处远房亲戚家,老人家精神抖擞地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当年此地日军暴行及民众抗日的故事。鬼子一来,总是要先烧杀抢掠一番,队伍开到哪个地方,便抓青壮年作劳力,选个屋大宽敞的地方作据点。没事就这里一堆那里一坨的四处打捞,见啥抢啥,看见人搞不好就要杀,尤其是老人和样貌不好或有残疾的,那基本落在鬼子手里就是个死,而且还不让死得痛快。有个独眼老汉就是被他们瞧着了,不由分说一伙人上去就乱刀刺死,快捅成了个马蜂窝。一个老太太呢,就摁在地上跪着拿砖头压着脑袋折磨死,还有的用铁丝穿锁骨、手脚钉钉子等等。鬼子平常是被神出鬼没的游击队打怕了,因此抓到游击队战士或相干的人就越发兽性,点天灯、灌开水、凌迟、火烤、马拖……在附近的石霞堂大屋日军曾设有一个总部,有一次三个年青人冒死去偷了三支枪出来,以90石谷卖给游击队。日军发现枪被偷后在周边大肆搜捕,最后一个都没抓住,气急败坏,就随便逮了十个男人,拿铁丝穿过筋骨串成一串,端着刺刀来回捅,活活折磨致死。但老人说鬼子对小孩还不算特别坏,很少乱杀,有时候还给糖吃。我平日也经常听到鬼子优待小孩的故事,有的还要带着作儿子,带回日本去。至于他们为什么会不那么残酷地对待这个民族的孩子,我很愿意相信这是鬼子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但被鬼子残杀的孩子甚至娘胎里的婴儿又岂在少数,剩下的,他们再实施奴化教育。鬼子也有父母妻儿,也是血肉之躯,也有厌倦战争之人,也有背景离乡之苦。但他们同时在残杀着别人的父母妻儿,让无数血肉之躯灰飞烟灭,把更多的人卷入战争,让这片土地满目疮痍。战争是最野蛮最残酷的一种存在,人类的历史进程,却多伴随着战争。战争一旦发动,不到你死我活,不见输赢不会停止。那时候,爬着滚着,也要往前面去,前面才有希望,一旦回头,就成亡国奴。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苦难与辉煌并重,文明与沧桑共存。战争带来的伤痛是多方的,时间在抚平它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痛苦的痉挛。曾经的屈辱不可忘却,但它却一直在衍生着一样副产品——潜意识里的仇恨种子。想起了老人所说的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故事,一个老读书人一副汉奸嘴脸打着标语去迎接进村的鬼子,被误以为是前来抗议而被鬼子当场杀死;在日本投降后肯为眼前一个冲进家里倒头便拜的鬼子军官提供老百姓衣服助其逃亡的妇人,在她年老时受到军官后人千里迢迢的看望和念念不忘的感谢。

那是宁死不屈的乱世,也是苟全性命的泥沼,是你死我活的沙场,也是风吹云散的高塘。隐约想起了《南京 南京》,还有《鬼子来了》,虽然带给我的不会再有儿时看《地道战》《小兵张嘎》《紫日》等抗日影片那样的触动了,但让我更加分明地感受到对待历史的另一种理所应当的态度。昨日之日,尽要牢记,今日之日,多加珍惜。

来源:双峰网(责任编辑:龚向阳)

浏览统计:

上一篇:走南闯北放蜂人

下一篇:野滑桃